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骨密度约反映70%的骨强度,若骨密度低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临床上采用骨密度(BMD)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标准。
骨科副主任医师,AO Trauma会员,中华医学会烟台分会创伤 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烟台分会运动医学委员会委员。
具备丰富的复杂骨及关节创伤诊断及治疗经验,擅长于依据AO原则应用微创和生物学接骨原理治疗各种骨折,熟练掌握各种复杂关节周围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长骨骨干骨折的间接复位经皮钢板或髓内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全身多发创伤的系统规范治疗及多种皮瓣转移技术;2005年起开展并熟练掌握了膝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及半月板修复技术。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家级骨科学术会议,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出版骨科专著2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单位面积(面积密度)的骨量,二者通过无创技术对活体进行测量。烟台海港医院临床上应用的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股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易伴有骨质疏松和内科疾病,虽多为低能量损伤所致,若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常规的开放式手术对高龄患者本身就是一次打击。我科开展的PFNa应用于高龄患者已成目前主要手术方式。
PFNa技术是一种融合了微创技术的新型的内固定手术方式。该技术适用于大部分股骨近端骨折,尤其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即可离床活动,避免了长时间卧床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该手术具有切口小、闭合复位、骨折固定牢固、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成为适宜于高龄患者的手术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