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波及,70多亿人口健康受到威胁。确诊病例超过2300万,80余万人失去宝贵生命,疫情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超出想象。目前,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还比较局限,病毒由自然宿主传播给人的机制等尚不清楚,存在再次暴发或周期性流行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病毒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人类或将与其长期共存。
发现传染源、控制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三大“法宝”。由于新冠肺炎的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不易发现,传播能力强,传播方式多样,人群普遍易感,容易在社区和医疗机构造成“隐匿”传播,难以通过管理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阻断疾病传播。因此,只有提高自身免疫力,在人体自身注意健康素养、免疫功能强大的基础上,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新冠疫情中,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国家采取的让大部分人慢慢都得病以获得群体免疫力以及美国等国家被动应对的缓疫做法被证明付出生命的代价太大。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在研制新冠肺炎疫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与新冠病毒抢时间,以期在接下来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疫情中争得主动。所以,接种疫苗在传染病防控中至关重要。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由于病原体通过鼻腔、气管、咽喉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患者机体中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包括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衣原体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及接触等方式传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肺结核、风疹、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水痘等。近些年来,对人类危害较大的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SARS、新冠肺炎、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5N1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给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恐慌,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易于实现,易感人群范围较大,短时间在托幼机构、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发病。尤其对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等危害较大,并发脑膜炎和心肌炎等疾病,因此,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染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长期免疫规划策略的实施中,百日咳、风疹、流行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使儿童的肺结核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1950年实行全民“种痘”,仅仅4年的时间,天花在我市绝迹。麻疹疫苗接种后,发病率由1175/10万逐步下降至1/100万以下,白喉类毒素普遍接种后发病率从100/10万以上降至近40年来无白喉病例。
疫苗的价格与疾病治疗费用相比较,经济成本很低,可明显减少国家的医保支出成本和个人经济负担,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接种疫苗对于减少疾病发生、减少抗生素耐药,预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际社会重视。以流感和水痘疫苗为例,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各年龄组人群流感的发病,并能减少住院流感和肺炎疾病负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控制水痘爆发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接种疫苗,可提升机体预防疾病的免疫力。各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疫苗,除儿童免疫外,成人的疫苗接种同样不容忽视。消除大众对于成人疫苗接种的误区,是加强成人免疫非常重要的一步。青壮年和中老年人更易因忽视,导致疾病爆发流行。成人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麻疹风疹疫苗都可以达到很好的保护效果。特别是正在研制的新冠疫苗,能否满足全世界需求,达到免疫保护作用,都是我们的迫切期待。新冠疫苗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疫苗同时接种,可有效消除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与新冠肺炎造成的叠加效应。
在人类历史上,肠道传染病曾给我们带来一道道沉痛的伤痕。十九、二十世纪期间7次霍乱大流行席卷全球;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多起甲肝疫情暴发,其中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高达数十万人发病,大大小小的聚集和暴发疫情,数不胜数。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肠道传染病疫情仍时有发生,本世纪初我国暴发多起手足口病疫情,其中2008年阜阳疫情导致数十名婴幼儿死亡。
肠道传染病种类繁多,如霍乱、脊灰、痢疾、伤寒、甲肝、戊肝、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症状也各不相同。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也有部分肠道传染病有皮疹、神经系统症状、急性肝炎等症状,但这类疾病有一个共性就是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病从口入”。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其病原体不依赖人类而存在,可通过蚊、蜱等媒介感染野生兽类、啮齿类和鸟类等宿主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人类介入该疫源地生物圈时可感染发病甚至引发流行的一类重要传染病。如我国法定报告甲类传染病—鼠疫,其他常见的还有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例数的5%~10%。但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易造成暴发和流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已累计发病165万人,死亡4万余人。全球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狂犬病,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大部分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患病后健康危害较重,发病后如不及时对症处理,病死率高,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病死率超过10%,重型乙脑病死率超过20%、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狂犬病病死率几乎100%。流行性出血热以农村青壮年为高发人群,给家庭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预防和控制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对保障人民健康、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叮咬等方式传播。因其传染源(猪、马、牛、羊、鸡、鸭、鹅、蝙蝠等)、传播媒介(鼠、犬、蚊、蜱虫、蚤、虱等)多样化且广泛存在。需要重视的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卫生较差,居民卫生防病意识较差,控制难度大,难以通过管理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阻断疾病传播,必须重视治疗和防护。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人间狂犬病先后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年报告死亡数最高达7037例。21世纪初,我国加强了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应用,自2008年起,我国狂犬病疫情出现持续回落。根据疫情记载,1966年我市报告乙脑病例7386例,年发病率为90.82/10万,年死亡831人。自1968年始在1~10岁儿童划片普种乙脑疫苗,发病率迅速下降,到1983年发病率降至1/10万以下,近几年我市乙脑年报告发病数保持在个位数。自2011年以来,我市以国家扩大计划免疫(扩免即国家承担费用)为契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出血热扩免疫苗接种工作,截至2019年共计接种64.40万剂次,我市莱州、招远等出血热重点县市区的发病数保持较低水平。相关研究显示,接种出血热疫苗的6年总保护率在90%以上,对于降低高发地区出血热疫情起到了明显的阻断作用。
接种疫苗作为疾病预防的主要手段,可明显减少国家的医疗支出成本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以乙脑为例,乙脑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1例乙脑患者给家庭、社会造成的疾病负担达近百万元,严重影响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100%,规范的暴露后处置、接种狂犬病疫苗是目前预防狂犬病唯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市狂犬病发病保持历史极低水平,疫苗接种显示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人们“谈癌色变”,癌症防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逐渐累积,我国癌症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万,死亡约229万。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劳动力人口损失、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影响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癌症防治,国家卫生健康委为了加快推进癌症防控,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方案》明确提出:强化全民健康促进、大力推进疫苗接种、加强环境治理等,降低癌症患病风险,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提升。
随着国家免疫政策的不断调整,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会有更多种类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保护公众生命健康,减少社会经济负担。未来将是疫苗控制疾病的全新时代,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值得我们憧憬,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