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健康 > 新闻 > 烟台医疗动态

求医3年 竟是心病作祟

来源:胶东在线  2019-01-10 16:25:37
A+A- |举报纠错

  胶东在线1月10日讯(通讯员 艾萧 刘欣) 有人忙着逛街,有人忙着逛网,还有的人忙着“逛医”。

  李女士自从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运动后加重等症状,用了整整3年时间忙着“求医”。这三年,她揣着成摞病历本和检查单,从当地医院到省级医院再到北京、上海等知名大医院,辗转于各个科室,看了大小专家一位又一位,花费了近10万元,结果却是症状越来越重,最后倒在床上一病不起。

  后经蓬莱市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MDT)会诊下来,李女士被确诊为“与心理应激、急性焦虑明确相关的新型应激性心肌病”。原来,李女士在发病前经历过女儿被诊断为白血病和丈夫车祸身亡的双重打击。心理生理应激促发急性可逆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左心室血管造影类似于章鱼样心脏形态改变。由悲生痛,“心”在“诉苦”中出现了躯体化症状。

  在求诊过程中,李女士并未主动诉说过自己的心理压力和情绪症状。在心理咨询专家门诊,经过4个周的心理咨询治疗、减压放松和抗焦虑抑郁药物综合治疗,“章鱼心”变回正常的“爱心圆”。8周后达临床痊愈,李女士心身障碍完全康复。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耳熟能详又充满诗意的话折射出人们将“心”、“身”二元化的惯常思维。例如胸痛患者,他们想到的可能是到内科、心内科就诊,而不会考虑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精神心理科和心身医学科。在就诊时,通常也只是向医生描述身体的种种症状,而种种“家丑”绝不外扬。如此查来查去,身体各项指标都显示正常,患者只能能走向换医生、换科室、换检查、换药物或换医院的“逛医”路……

  科学研究证实,许多疾病与心理社会有关,即许多疾病虽痛在身上,根子却在心里。但习惯于心身分离的患者通常不这样想,他们的心理因素被隐藏在躯体化症状中,有高达80%的心身障碍患者首先选择在躯体疾病专科就诊。尽管所有生物检测均不能发现异常,医生也告之并无大碍,病人却坚信自己患病,反复“逛医”。病人痛苦,家人苦恼,临床医生困惑,他们都认为是患上了“疑难杂症”。狭路相逢不相识,躯体疾病专科医生无法从专业角度,解释心身疾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专科至少有一种疾病是心身障碍性疾病。例如循环系统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情绪性心率失常、白大衣性高血压;消化系统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运动系统的“不宁腿综合征”;妇产科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综合征、心因性不孕症……这些大家熟悉的疾病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关。

  随着社会竞争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不断加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医其病。”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医院应建立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门诊(简称神经心理门诊),规范开展神经精神心理评估工作、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广大医务工作者应秉持“心身合一,以人为本”的整合医学理念,全面了解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既要重视疾病,更要重视病人;既要重视药物和手术治疗,又要重视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 责任编辑: 刘妍 ]
相关新闻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