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健康 > 烟台健康资讯 > 毓璜顶医院

【小家@大家】一把刀深耕肠胃手术 烟台医学博士17年守初心

来源:胶东在线  2019-09-29 17:11:00
A+A- |举报纠错

  【编者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烟台市委网信办、烟台市文明办、烟台市总工会、共青团烟台市委、烟台广播电视台主办,胶东在线、烟台万科承办推出“万”般热爱·赞美家国——“小家@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系列互动宣传——《讲述“家”的故事》主题采访、《最幸福的笑脸》征集展示、《最美“家”音》微朗读大赛、《我爱你中国》大型音乐汇演,即日起至10月陆续开展,诚邀您关注参与。其中《讲述“家”的故事》主题采访将挖掘发生在烟台的普通家庭、工作集体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以小见大反映新中国日益进步、文明富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以来,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群像式的采访来展现伟大时代的变迁。今天推出《一把刀深耕肠胃手术烟台医学博士17年守初心》。

  

  胶东在线9月29日讯(记者 冯海玉)“最近我们引进了ICG技术,已经成功为5名胃癌病人进行手术了。”9月22日,记者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一科见到副主任医师张翼飞时,他很是激动。“有了这种技术,做肿瘤手术时再也不会出现‘该切的没切,不该切的切了’这种情况了。”

  从医17年来,张翼飞一直在毓璜顶医院从事胃肠疾病治疗工作。他熟练掌握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在全国胃癌大会腹腔镜手术视频大赛中获奖。开展的胃肠肿瘤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治疗、腹腔镜下胃癌、结直肠癌手术以及经肛门微创直肠肿瘤切除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从“开大刀”到“微创” 17年做6000台手术

  就在两个多周前,一位50多岁的胃癌病人,亟需做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好不好,关键一步是看淋巴结清扫得干不干净。”张翼飞告诉记者,以往要清理干净淋巴结并不容易,因为长得像淋巴结的还有脂肪和胰腺,用肉眼根本分不清楚。

  “打上ICG以后,病灶上需要清理的淋巴结就被‘点亮’成绿色了,但是脂肪和胰腺不会被着色。”张翼飞告诉记者,这种新的诊疗方法叫红外荧光显像成像系统,可以给主刀医生进行精准“导航”,最大限度的清理病变淋巴结,降低损伤其他脏器的可能性。

  时间回到17年前,张翼飞刚参加工作,那时候要给肠胃病人手术,意味着“开大刀”,一台手术下来通常需要三四个小时。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开大刀”变成了“微创”,像红外荧光显像成像系统这样的新诊疗方法,也在不断被开发出来。

  “几乎每天都有手术,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四五台手术。”张翼飞告诉记者,粗略算下来,一年起码要做300台手术,从业17年来已经做了近6000台手术。“我们每天最忙的时候就是下半夜。”张翼飞说,毓璜顶医院收治的肠胃病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医院转院过来的,这就导致傍晚是收治高峰。再等病人办理完住院手续,做完检查,进行手术就排到了下半夜。

  “不能等到天亮再做手术吗?”这个问题被问过无数,张翼飞也回答过无数遍。答案是:不能等!“像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就等于等死,必须马上手术。”张翼飞说,抢救病人就像和死神赛跑,这么多年他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下半夜“开工”,第二天白天继续上班的节奏。

  一手握刀、一手握笔轮轴转“修”成医学博士

  “知识更新太快了,不学习就跟不上节奏。”为了走在肠胃疾病治疗的前沿,张翼飞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充电”上。2016年,他顺利考上山东大学医学博士,主攻结肠癌与分子标志物相关研究。通俗来讲就是,治疗肿瘤不仅要关注“病症”,更要关注“病因”,张翼飞要做的就是从庞大的基因库里“揪”出导致病变的基因,进而做靶向精准治疗。

  “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出去学习,一年下来要外出参加学习班十几次”,张翼飞笑称,“除了在做手术,就是在学习,每年能休息的时间算下来只有五六天。”一手握刀,一手握笔;一边治病,一边学习。张翼飞他形容自己的状态是轮轴转,目标就是希望能在肿瘤治疗方面有所突破。

  把病人当“亲人”为生命守护

  多年的工作,练就了张翼飞不订闹钟就能5点准时起床的本领。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病房看看病号。“养成习惯了,就像老年人早上起来必须得溜溜弯一样,不这么做就憋得慌,”张翼飞说,就算休班,他也得来医院转一转,不然总觉得不放心。

  张翼飞所在的胃肠外一科收治的很多病人是中晚期的癌症患者,一些恢复不理想的重疾病人往往情绪低落,经常有病人的亲属因为接受不了亲人的病情而将怨气带给医护人员。

  “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他们,换位思考疏导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治疗。”在张翼飞看来,医患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医生和病人是一个战壕里的伙伴,都是为了把病治好,医生救治病人、理解病人,病人自然也就理解医生了。”

  对于张翼飞来说,自己的时间几乎全部给了工作,却始终亏欠着自己的家人。他的孩子今年刚升入初中,在此之前,他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次数仅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孩子小学期间,他更是从来没有参加过家长会。“上初中后,学校不允许爷爷奶奶去开家长会了,要不然我还没‘机会’参加。”张翼飞笑谈。

  在手术台工作了17年的张翼飞,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忙到停不下来。他和病人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陪伴家人。他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社会能给予基层医务工作者多一些理解。

[ 责任编辑: 栾雪 ]
相关新闻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