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3月2日讯(通讯员 李成修) 近日,为了表达祝福和敬意,烟台市民冷永超为烟台毓璜顶医院五位援驰湖北的“逆行者”绘制了肖像画,让他们的温暖和力量更加深入人心。
姜廷枢篇

1月25日,烟台毓璜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姜廷枢援驰湖北,为了救助更多的病人,姜廷枢舍小家为大家,在春节期间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妻小,毅然逆流而上。
姜廷枢支援湖北黄冈大别山医疗区域,担任普通医疗二组副组长,他提议创立了山东援湖北医疗队中医治疗所,并担任秘书一职,主动把自己在中医诊疗中的经验和做法与大家分享,在临床中慢慢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细致入微,医病医心,将微信留给患者,24小时在线,随时与患者互动交流病情,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他待病人如家人,自己掏腰包购买慰问品送给家在外地的感染患者;
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患者身上,查房,写医疗文书,研究病情变化、制定诊疗方案……经常一夜只休息了3个小时;
他拒绝了医院安排的休息日,他说,现在这种情况他没有心情休息,不如多干点工作来得踏实!
任福磊篇

1月25日,烟台毓璜顶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任福磊援驰湖北。“一副口罩遮挡不住你的豪情,热血男儿砥柱楚中大地。壮哉,勇士!”是冷永超在任福磊的肖像画旁写下的感慨。32岁的任福磊是个“80后”,家中的儿子才仅仅9个月大,面对疫情,他主动请缨,用满腔热血温暖了整个烟台的冬天。
任福磊援助湖北黄冈大别山医疗区域,分在重症医学组四组,负责护理重度感染的患者,值班的4小时,都是站在床边盯着监测仪,生怕有什么闪失。
每天和重症患者“亲密接触”,使得他们比普通医护人员更多了几分风险,第一次下夜班回到宿舍后,他给自己测了十多次体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结识了许多充满激情、勇敢无畏的“战友”,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思考,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他自己也得以迅速成长,于2月7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王少琳篇

1月28日上午,烟台毓璜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王少琳作为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一员,踏上了出征之路。王少琳是九零后,她外表纤瘦柔弱,内心却勇敢坚定,在大年初一报名去湖北抗击疫情,这天也是她的生日,她没有犹豫,给自己送上了最勇敢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王少琳援助湖北黄冈大别山医疗区域,负责隔离病房疑似感染患者的护理和监测工作。
为防止交叉感染,她主动要求剪掉留了6年多的长发;为了节省物资,在上班前她和队友穿上了成人纸尿裤。
她每一小时要到隔离病房监测患者体温,7层的病房,没有楼梯,不开空调,她穿着防护服,一圈下来,全身都湿透。
病房里收治了一例9个月大小的患者,王少琳喂奶、喂药、护理、抚慰,当起了“临时妈妈”。
她说,一开始面对未知的疫情,也曾担心过,害怕过,但是走着走着就勇敢了。
翟声平、王小帅篇

2月9日,烟台毓璜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翟声平、重症医学科护士王小帅被遴选为烟台市第四批援驰湖北医疗队队员奔赴前线。
翟声平对口支援汉阳国博方舱医院,早在首批医疗队成立之前,翟声平便主动请缨支援湖北,并且一直在医院呼吸门诊排查疫情,无论是专业技术还是精神心理上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翟声平担任医疗五组组长,组内5位医生平均每人负责90位患者,强大的工作压力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有的队员心率一度达到150。
作为医疗组长,他总是第一个进舱,常规诊疗工作结束后,再确定所有患者的需求都落实了,才最后一个出舱。
休息日,他带领队友做起了志愿者,为出舱医护人员消毒、送饭,还折了千纸鹤挂在舱内,给患者带去信心和希望。
在他们的努力下,方舱内最初焦灼、紧张的气氛逐渐缓和,时不时还会传出欢声笑语。他说,乐观的心态是治愈疾病的良药,患者健康出院是他最大的安慰。
王小帅对口支援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他出生于1989年,既有80后的经验,也有90后的热情,作为一名党员,他坚信自己有能力承担起这份责任。出发前,他对相恋多年的女友说,等我回来,就领结婚证。
王小帅分在护理五组,平均每位护理人员护理近80个病号,工作的后三个小时,只能透过护目镜上流下的水痕看东西。
他心细如发,发现回族女孩的异样情绪,贴心的为她申请了符合民族习惯的餐食。他连线被隔离夫妇的女儿,指导她防护、就医,并现身说法,宽慰担心女儿的王阿姨。
从进舱到出舱,防护服穿在身上近11个小时,卸下满身装备,变成了“口罩脸”,他说,这是医护人员最美的记号。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2月21日,首批50余名治愈患者出舱,更坚定了他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