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5月15日讯(通讯员 曹海飞 宋宏凯)5月6日,我院脊柱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颅椎交界区手术——寰枕关节骨折脱位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固定术。
4月22日,33岁的刘女士意外遭遇车祸后意识不清,生命垂危,由120接入我院急诊科,急诊开通绿色通道完善检查后转入ICU紧急抢救。由于患者呼吸困难,ICU医生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完善相关检查确定诊断为: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底枕骨髁骨折,寰枕关节脱位,延髓损伤并一侧肢体不全瘫痪,创伤性湿肺,胸腔积液。
脊柱外科王春晓医生第一时间进行会诊,指出患者为严重的多发伤,并且存在非常少见的寰枕关节骨折脱位,翻身活动稍有不慎即可能危及延髓导致死亡。王医生与ICU医生反复沟通,强调颈托严格制动,轴向翻身,气管插管维持呼吸的同时使用镇静药物,避免患者烦躁活动引起的巨大风险。同时ICU联合脑外科、胸外科积极观察处理多发伤并预防可能并发症。
第一节颈椎称为寰椎,取自希腊神话中背负着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寰椎(泰坦巨神)与头颅(地球)上的枕骨构成寰枕关节,我们人类硕大的脑袋就是依靠这小小的关节跟颈椎相连。该患者的情况,通俗来说,就是外伤导致了关节的分离,头部和颈部仅靠软组织保持着连接。这种情况在交通事故中可能并不少见,但因为寰枕关节脱位很不稳定,绝大多数这类患者,或者是受伤当场死亡,或者在搬运过程中,关节发生进一步错动,对脊髓中的生命中枢产生压迫和拉扯,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正所谓生命中无法承受的“分离”。而该患者出现了脱位还能存活实属不易,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术前
“如果不手术,这个患者可能挨不过多少日子。”脊柱外科团队对于该患者的情况十分担忧。如果能尽快做枕颈部固定手术,神经功能的恢复理论上还是有希望的,而且肌力就算只是部分恢复,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对这样的手术,大多数的脊柱外科医生都只是听说,很少有人遇见过。手术前如何翻身?术中会不会因为延髓干扰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术中椎动脉的损伤情况如何处理?是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出血?脊柱外科对于下一步的手术目标、手术细节、存在风险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充分考虑和反复详细的讨论。
患者受伤后大约10天左右,生命体征逐渐趋向平稳。为了给患者赢得生的希望,脊柱外科团队决定大胆一搏,为患者实施手术。虽然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必定会很艰难,但大家还是充满了信心,开始为手术做着精心准备。可就在准备手术的前两天,患者情况又不稳定了,发热超过38度,白细胞显著升高,可能是源于肺部创伤后的炎症,此时如果手术,刀口很容易发生感染,可如果延迟手术,延髓不能尽早解压,生命威胁会更大。
在两难之时,脊柱外科与ICU进行沟通,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在有效抗生素的保护下,血象出现了下降趋势,此时,手术团队果断决定打破常规,积极手术,摆脱治疗的困境。5月6日,手术按照计划进行。
“1、2、3,起!”平时只需要两三个人配合的动作,为了更稳地将患者转到手术床上,五个医务人员一齐上阵。因为寰枕关节平面椎管内是颈段脊髓起始部位,毗邻延髓呼吸中枢,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脊髓的二次损害。而患者的手术是后侧入路,患者必须翻身趴在手术床上。这意味着要移动并旋转头部180度,即使头和颈部在这个过程产生很小的水平或旋转移位,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转动头部时务必要保证轻柔,保证所有的步调都必须分毫不差。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顺利将患者完成俯卧位手术体位摆放,并应用神经外科Mayfield头部支架牢牢的将头部固定在手术台。

术中
10:00,手术正式开始。谭江威团队根据多年的脊柱外科经验对颅椎区进行精细地解剖,轻柔地在颅骨和上颈椎置入多枚固定螺钉。通过恰如其分的手法操作进行颅椎关节复位和固定。手术过程中患者多次出现生命体征的波动,无法判断原因,只能停下操作等待。麻醉医生根据各种监控参数,不停地调控着患者的血压和脉率等生命体征,待情况稳定后手术继续进行。惊心动魄的3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的头颅顺利地接回到脖子上。

术后

术后
手术后第一天上午,在重症监护室,该患者虽然依旧插满各种管子,但看到医生来查房,竟然绽放出一个顽强的笑脸。让一度紧张的医生们也似乎看到了希望。手术后第二天,患者成功脱机,拔出气管插管,患者一侧肢体仍保留了良好的活动,转危为安,医生们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手术后第6天,患者各项化验指标逐渐走向正常,能在床上坐起,进入了治疗的第二阶段——康复治疗期,医生和家属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和兴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该高难度手术在国内外都较为罕见,手术的顺利完成填补了我院及全市抢救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空白,是我院多学科联合抢救急危重患者又一经典案例,充分展示了滨医烟台附院多学科诊疗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