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4日讯(通讯员 颜廷荣) 此时正值夏秋交替时节,气温较高,且近段时间以来,我市雨量充沛,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由于蘑菇味道鲜美,且人们对野生蘑菇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夏秋季是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时节。毒蘑菇种类繁多,有毒成分复杂,且有的毒蘑菇毒性非常强,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民间流传的各种鉴别毒蘑菇的方法,经一系列毒蘑菇中毒事件证实是不可靠的。
毒蘑菇中毒具有潜伏期短、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
1.胃肠型主要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剧烈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
2.神经精神型主要症状是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等,少数患者可有精神错乱等表现。
3.溶血型主要是红细胞被大量破坏,引起急性溶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3~4天出现溶血型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
4.肝肾损害型中毒最严重,可损害人体的肝、肾、心脏、神经系统,其中对肝肾损害最大,可导致中毒性肝炎。
5.类光过敏型误食中毒后在身体暴露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采、不食、不买卖来路不明的野生蘑菇。
另外,今年安徽,江西等南方城市已陆续发现因食用小龙虾造成的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例。水灾过后,水体富营养化,容易造成藻类滋生,污染小龙虾等水产品,外出就餐及购买水产品要加强注意。
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发生食物中毒后,应立即催吐,尽快就医,如有留存的食物应注意保存携带至医院或提供给疾控部门,利于疾病的治疗及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性质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