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7日讯(通讯员 史璐璐) 蘑菇也称蕈类,属真菌植物,其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城乡广大居民经常食用的植物性食物。有些野蘑菇有毒,食用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称为毒蘑菇中毒。每年的6-10月份,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也是误食毒蘑菇中毒的高峰时期。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约400余种,含剧毒者至少40多种,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极易发生误食中毒。
近日,芝罘区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报告了多例毒蘑菇中毒病例,大多由于居民外出游玩时在野外采摘食用野生菌造成的。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近期烟台降雨频繁,山丘密林多有野生蘑菇生长,切勿随意采摘野生菌,谨防毒蘑菇中毒。
民间普遍流传的一些“鉴毒”方式不可靠!
误区1:颜色鲜艳的蘑菇一般有毒,颜色朴素的无毒。
从颜色和形状上并不能区分蘑菇是否有毒。比如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含有剧毒的蘑菇则为灰白色且带有清香。误区2:毒蘑菇可使银器、大蒜、大米等变黑。
传说中的“银针试毒”其实是根据银与硫或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银的原理,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同样,蘑菇毒素与大蒜、大米等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色。误区3:生虫或生蛆的蘑菇无毒。
很多剧毒的蘑菇成熟后也会生虫或生蛆,如致命鹅膏经常被虫啃食。用致命鹅膏给大小鼠灌胃,大小鼠也不会中毒,因为大小鼠的消化道不吸收鹅膏毒素。误区4:高温烹煮、煮沸、晒干可祛除毒素。
毒蘑菇的毒素一般性质较稳定,蒸、煮、闷、烧或晒干等加工方式均不能将毒素去掉。
误食毒蘑菇后会出现哪些中毒表现?
毒蘑菇中毒根据毒性成分,一般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及混合型。
胃肠炎型蘑菇中毒最为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中毒严重者可因脱水、电解质紊乱而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如果有人误食毒蘑菇出现中毒症状,应如何处置?
禁食。身体出现不适后,应立即停止食用蘑菇;
催吐。中毒者意识清醒时可先行催吐急救,催吐时让患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可重复上述步骤,确保最大程度清除毒素。若中毒者出现昏迷、意识模糊则不建议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留样。妥善留取保存剩余蘑菇,以便医务人员尽快确定中毒原因及对症治疗;
就医。同餐食用蘑菇,有人发生中毒后,其他人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及时就医。
注意!部分中毒者会进入“假愈期”。患者急性胃肠炎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但毒素会继续被肠道吸收,通过血液进入脏器与靶细胞结合,病人会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实质脏器的损伤。经过积极治疗,部分可恢复,但也有人会出现肝肾衰竭导致死亡。所以,有野蘑菇进食史的病人自身要提高警惕,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在医院留观,确保病情稳定再做后续处理,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最后,还要特别提醒大家,野外生长的无毒蘑菇经常与有毒的混杂生长,很容易沾染毒蘑菇菌丝,即使掌握了无毒蘑菇品种的鉴别方式,也无法保证入口野蘑的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