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22日讯(通讯员 郑彦平) “ 大夫,赶紧给我看看吧!查个体,怎么浑身都是病啊!”
门诊的门刚打开,一个等在门口的男人就跟进来了。我抬头看他:身材高大匀称,精神矍铄,六十来岁的样子。不过透过脸上的笑意看得出,这是位豪爽、乐观的大叔:“看看,太吓人了, 26个病啊!”
我展开查体报告:结论列了一页半——有编号,确实是26个,谁要说不害怕,那是心太大。
“没事,你先别急,咱一个一个慢慢看,捋一捋。”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尿潜血、肝囊肿、前列腺增生、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问了他的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吃着药,控制得不错。其余的:肝囊肿,很小,不需要处理。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曾经”可能感染过,不需要治疗。乙肝抗体阳性,也可能是“曾经”。(注意:乙肝五项里,不同抗体意义完全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岁月沧桑几十年,谁没有个“曾经”呢?
26种“病”分析讲解完毕,大叔的脸明显舒展开来。“这么说,我不用住院?我还能继续游泳打球吗?”。
“完全可以。只要你血压控制得好”。
如何解读体检报告
大叔的情况,不是个例。近些年,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各种体检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机器一开,化验、超声、CT、磁共振,各种报告分分钟出炉。但是,如何解读体检报告上的各种“病”,却成了一大难题。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一查体就浑身是“病”呢?
其实,查体报告上的结论,大多数只能称为异常信号,离疾病还差得很远。大致来说,这些结论可以分为几类:疾病,代谢异常,正常变异,老化。真正需要找医生诊治的占比不高。代谢异常也可以称之为生活方式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等,如果是轻度异常,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解决。常见变异如肝囊肿、肾囊肿,很多人都会有,不超过一定大小,完全不必大惊小怪。老化,常见的如颈动脉粥样硬化、前列腺增生等,大多数也不需要处理。还有一部分,是历史“遗迹”,如前面说过的乙肝抗体、幽门螺杆菌抗体等。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每份体检报告的结论后面,是有详细解读和建议的。这份建议,可以视为一份简洁又通俗的保健常识,哪些应该改变生活方式,哪些应该去找医生就诊,哪些可以继续观察。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耐心去研读。这位大叔的报告上,对于这26种“病”就列出了详细指导,重要点的,主检医生还用笔给做了标注,不过估计这位大叔还是被这密密麻麻的结论吓着了,必须找我们给安安神。
查体不能代替看病
面对林林总总的堆砌结论,很多拿到报告的人少不了发牢骚:要是这些结论没啥大事,你给直接删去不就是了?净吓唬人。
这种说法,是把体检和看病混为一谈了。体检,只负责搜寻身体的异常信号、可疑问题,不负责诊断病。体检的意义,更多的是早期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给体检者一个警示,也给医生提供初步的信息。至于这些异常结果有没有治疗意义,交给医生判断。有些异常信号,目前虽然不需要处理,但需要观察。将它列出来,可以给将来的继续追踪随访提供一个参考。很多时候,正常的结果一样可以为看病提供信息。如前几天病房里住进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面色苍白,严重贫血。她说,两个月前她体检了一次,血还是正常的,没有贫血。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个病人的贫血是急性的,发生和发展不超过两个月,不必考虑慢性失血之类的原因了,疾病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简单一句话,就给我们的诊断提供了很有力的帮助。
所以说,定期的体检还是有必要的。加上冷静、科学的解读体检报告,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