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27日讯(通讯员 周淑琴)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人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人感染布病后,急性期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且多反复持续发热。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关节损害,比如关节疼痛、腰椎冷脓肿等表现。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蓬莱区疾控中心专家向市民介绍一下有关布病知识。
一、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牲畜。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布鲁氏菌,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这种途径常见于接触病畜的饲养、放牧人员、布病实验室检测专业工作人员和畜产品加工等职业人群。接触感染为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经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感染者占布病病人总数的80~90%。包括处理病畜难产、流产、接羔;检查病畜;饲养病畜、挤奶;接触病畜排泄物;屠宰病畜;皮毛加工等。
2、经消化道感染:通过进食、饮水,布鲁氏菌可由口腔、食道粘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是人布病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水源、草场等环境和生活物品,接触后未及时洗手或饮用了被污染的生水,同样可以导致感染布病。
3、经呼吸道感染:通过吸入布鲁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而感染。常见于皮毛加工企业职工。畜圈内牲畜活动,或清理畜圈扬起等尘土,易使畜群或人经呼吸道感染。
(三)易感人群:所有人群都容易被传染。直接接触病畜的饲养、宰杀等职业人群感染发病可能性较大。
二、预防措施--控制策略:检疫、个人卫生、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一)家畜检疫: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检出阳性结果,进行销毁,杜绝流入市场。
(二)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经皮肤粘膜感染:
接犊(羔)助产、兽医、屠宰、皮毛加工等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工作服、橡皮围裙、胶靴(鞋)、帽子、口罩、乳胶手套及线手套)。工作时个人防护穿戴齐全,工作结束后,所有防护装备应就地脱下,洗净消毒。不能穿工作服离开现场,更不能穿工作服回家。病畜流产物不能随意丢弃,应焚烧或深埋。被污染的场地要用石灰水或漂白粉消毒;房间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三)防止经呼吸道感染:家畜圈舍经常消毒;粪便及时处理,剪羊毛、加工羊毛制品时按规定着装、戴口罩。
(四)饮水饮食卫生,防止经消化道感染。送奶工人不收病畜奶,装奶桶使用前消毒。生奶和奶制品消毒后饮用,如巴氏消毒(70℃,30分钟)、煮沸消毒。家庭中不要食用生肉或半生半熟家畜肉;菜板、刀具、餐具等生熟分开,避免混用。加强牲畜养殖场周围水源管理,定期消毒。
(五)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牲畜圈舍应远离居民区和人用水源,人畜不要同处一座院内,进出畜圈栏要及时洗手、更换鞋帽。个人饲养家畜应提倡圈养。养殖专业户应建立产羔室,并配备防护服、消毒液、肥皂、毛巾用品。小孩不要和幼畜玩耍。
(六)饲养、运输、屠宰、加工羊毛等从业人员如身体出现反复低热、乏力,应及时就医,向医生提供职业史,早期筛查布病,便于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