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冬季流感加上新冠感染首轮高峰冲击,儿科患儿较往年呈倍数剧增。伴随着医护感染人数的增加,儿科面临着严重的人手不足,就诊“求大于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位儿科工作者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力保障儿科诊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对我们来说最难受的不是发烧,是嗓子。这个病毒感染后嗓子都疼得要命,但是再怎么疼也要说话,因为问诊需要不断和孩子还有家长交流。嗓子又痛又干,哑的不行,有时候还一上午都不能喝一口水。”儿科主任赵汉庆今年已经59周岁了,“阳”后本可以在家好好休息一下,但面对着科室人手紧缺的情况,刚有所好转的他便果断返回了工作岗位。“门诊一上午大概要看40多个患者,经常从七点半到单位,一直看到十二点半才能结束。儿科发热门诊那边任务更重,一个班下来要看二三百人,穿着防护服,不能喝水,但是大家都在坚持。”
此次疫情进展迅速。每一位儿科医生都深深知道儿科发热门诊的重要性,患儿年幼、发病急、病情复杂、风险极高,极易出现热性惊厥、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尽管一开始大家就做好了患儿数量激增、医务人员减员的的思想准备,但谁也不曾想,从发热门诊第一个大夫中招倒下,后面的人以每天2-3人的速度倒下。
“接二连三的大夫感染,儿科发热门诊所剩无几的人员已不足以支撑越来越严重的局面。但是再难也要保证发热门诊的正常运行,再难也要保证发热患儿能看上病。”负责儿科发热门诊的儿二科副主任王莲说。于是,依然坚持在岗的大夫开启了轮流转模式,白天在病房查房看病,晚上到发热门诊坐诊,医院也紧急协调了支援力量前来支援。变态反应科主任于宏、儿童保健科主任张善林,这些老儿科专家也义无反顾的坚守在发热门诊。
“没办法,现在形势就是这样,主任、老专家,这个时候都是医务工作者,都应该承担医生的这份责任。”儿童保健科主任张善林今年也已经52岁了,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工作经验的老儿科人,他和赵汉庆主任一起,坐镇儿科门诊。“我前几天‘阳了’,休息了两天,第三天就回来上班了。科里同事让我再休息休息,说实话,现在这个情况能休两天已经很奢侈了,有的同事发着烧都还在一线坚持。这种情况下,我既是党员又是主任,关键时刻我得顶上。”
在他们的带领下,儿科其他大夫也鼓足干劲,“阴性”加班加点继续顶着,“阳性”症状刚有好转就主动提前返岗。身体不允许的,就一天上2个小时,3个小时……,能分担一点是一点。自觉身体不错的就连轴转,不分白天与黑夜。因为大家都很着急,发热门诊那么多的患儿在等着,其他同事也在带病坚守。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好医生、好同事,但却不是一位好父亲、好丈夫、好子女。张善林主任的妻子也是一名儿科医务工作者,两人忙起来,时常几天都见不着面,家里更是顾不上。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去看望年近90岁的母亲了,担心自己身上的病毒会传染给老人。每天只能忙里偷闲,给母亲打个电话,叮嘱的再多也还是放心不下,有时候老人接电话晚了,就会十分担心。“有时候真觉得挺对不起家里的,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像他们这样无私无畏、大爱大义、挺身而出、守护生命的事例,儿科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在奉献,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逆行者”。所以,各位家长,如果您来就诊时排队时间太长,请不要抱怨他们,因为他们想为每一位患者交代清楚病情;如果他们说话声音太小、动作太慢,请不要嫌弃他们,他们也在生病中,一天下来真的发不出声音了。
病毒来势汹汹,他们用血肉筑起防护的“长城”。希望在儿科医护的努力下,所有宝宝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