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坚守,守护希望,期待春暖花开”---烟台山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蔚
胶东在线1月20日讯(记者 鞠平 通讯员 栾秀玲 潘晶)中午12点,烟台山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张蔚主任难得闲暇几分钟,她打开了电脑,屏幕上医护人员欢欣跳动在春暖花开中的画面,让她疲惫的双眼,露出一丝期盼。
作为新冠重症收治病区,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来得猝不及防,回忆起当时的忙和累,张主任说,“累得想哭”。
13张床位扩充到28张,工作量翻了一番,可是不断地有医护人员因感染发烧倒下。“虽然医院紧急给我们补充了部分人手,可是重症监护特殊性、专业性太强,新人来了不可能马上就能熟练操作。”
张蔚介绍说,新冠重症大多是低氧血症,咳痰无力,需要俯卧位,就是身体前面俯于床上、头偏向一侧的姿势,患者趴在床上,两腿伸直,双臂放于头的两侧,同时头偏向一侧。每次需要五六名医护人员先把各种管线梳理好,然后帮助患者摆放好位置,这个位置要保持12-16个小时,期间要随时盯紧患者的病情变化。俯卧位完成后,翻身又是一个复杂过程,尤其新冠重症都是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必须要仔细又仔细,工作量成倍增加。
“可是没办法,这是我们的职责,也只有我们是他们健康的希望,我们必须坚持,每次排班,我都很心疼。”最让张蔚主任心疼的是牛君英医生,怀孕35周的她,除了为病人按压救治做不了,其他工作一样也没有落下。
“查房的时候,她走一阵就得坐下休息一下,原本像她这种情况,中午是可以休息一个小时的,可是太忙了,根本顾不上。”张主任说完这些,这位爽利的主任沉默了一会,有点哽咽。
由于太忙太累,很多阳康后的医生和护士咳嗽症状一直持续,牛君英医生说,“有时候突然上来一阵咳嗽,我都疑惑出现了宫缩,上午还好,下午我都是托着肚子走路。”她是微笑着说的,听起来却让人很心酸。由于每天站立和走路的时间较长,她的小腿一直处于水肿状态,即便晚上睡觉水肿也无法消除。
常规的B超和胎心监测有时候也无法按时做,牛君英常常给自己做的就是检查血压。“太累的时候140,休息后还比较正常,不过科里每一位同事有哪个不累啊……”说到这里,这位爱笑的医生眼里泛着泪。
虽然新冠感染患者数量下降,但重症患者救治压力依然很大,张蔚主任带领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团队已经做好备战春节的准备,有他们在,就有希望,相信必定会春暖花开!
过去一段时间,对所有的重症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严峻考验。患者数量骤增,医护人员感染,医疗资源紧张……与东院重症医学科面临同样压力的,还有东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东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东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和北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全院“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的最后防线,重症医学的医护人员忘我奋战、苦守一线,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承托起患者和家属的希望,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我们的春节以病人为中心”---烟台山东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主任周广利
“你看这个数,下降两天了,这说明症状改善了;你们再看这个,要知道这个代表的是血氧指数,要格外关注,关乎患者生命……”一台移动查房车周围,周广利耐心地与患者家属沟通。
东院重症监护病房是新冠重症的备用病区,元旦前紧急投入新冠重症收治,无论多忙,周广利每天都会抽出两个多小时给病人家属解疑答惑。
“我会推着移动查房车,把上面的数据讲给他们听,为啥好转,为啥恶化,怎么看数据,让病人家属清楚明白治疗效果。”周广利说,正因为患者家属不懂所以才要多讲,家属们看得到看得明,心里就有底了,就能更好地面对和照顾患者,积极做好治疗配合工作。
“我们这有的家属听多了,都成了半个医生了,有时还会跟新来的病人家属说医嘱,可溜了。”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家属们都爱听周主任“讲课”,每天上午9:00-10:30的沟通时间,主任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人。
元旦前后最忙乱的两周,东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扩容了一倍床位,人员紧张成了最大难题。虽然医院临时调整充实了部分护理人员,可是重症护理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才能熟练操作。时间紧任务重,护士们一边上岗一边培训,携手咬牙硬挺过了那段时间。
周广利大半个月没有休过一天假,每天一般晚上八九点钟下班,有时凌晨才能回家。科室里其他人也是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对于其他医生和护士来说,周主任就是他们的底气。“主任下班不走,只要他在病区,我就觉得干啥都安心。”一位年轻医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周广利说,他的妻子也是医务工作者,孩子大了在外地工作,家里没啥负担,所以他可以在病区多待点时间,做好大家的“定心丸”。
对于春节,周广利说,科室所有人都做好了应对突发情况随时到岗的准备,以病人为中心,优先考虑病人需要,这是他们春节假期安排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