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27日讯(通讯员 丛昕 张天翼)近日,市民董先生(化名)在滨医烟台附院办理出院手续,回想起入院时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当时便血、尿血、吐血,做了彩超医生说我肚子里也都是血,再晚来一会儿可能命都没了,多亏了滨医烟台附院及时的救治。”
这场堪称教科书式的生死大营救,要从半个月前董先生突发疾病说起。
9月5日早上9点左右,33岁的董先生因腹痛难忍被家人送到滨医烟台附院急诊科就诊,据了解,董先生5天前饱餐后出现持续性腹痛,以为只是肠胃炎,就在诊所进行输液治疗,但效果不佳,保守治疗几天腹痛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这才来到了医院。
董先生入院后,急诊科当班医生结合他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快速完善相关检查并第一时间安排患者在消化内科办理入院。入院不久,董先生又出现了便血、吐血的情况,接近休克。“患者病情复杂、情况凶险!需要立刻组织全院会诊!”消化内科连海峰主任紧急联系医院医务处,医务处处长陈庆勇了解情况后,当机立断通知迟峰副处长迅速组织有关科室专家到患者病房进行多学科会诊,并启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程序,开通绿色通道。短短十分钟时间,董先生病房里就聚集了来自消化内科、超声医学科、医学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的十几名专家,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主任陈军刚做完一台手术准备回家休息,得到消息也迅速返回医院参与会诊。
经过多学科联合评估、分析、讨论,初步诊断患者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伴休克、腹腔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考虑病因为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且情况十分危急,需立即手术,但患者病因诊断不能完全明确;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多项指标均报危急值,在无手术、麻醉等医源性损伤情况下,已出现胃肠和泌尿系统等内脏自发性出血,手术能否祛除病因和继发大出血?患者年轻,术后大出血死亡,家属能否接受?这些就像巨石压在医院领导和医疗团队身上。
虽然手术风险极大,但若不手术患者几乎没有生存希望。经专家组多学科讨论,手术指征明确,专家组迅速简要告知家属病情、手术方案和手术必要性等,征得家属同意后,医务处陈庆勇处长、迟峰副处长马上组织输血科、麻醉科、手术室迅速开始准备,为手术顺利进行做好保障,陈军主任主刀手术,经腹腔镜探查发现患者情况与术前多学科讨论专家意见一致,随后,手术团队迅速阻断坏死肠管血运,避免大量内毒素等继续进入血液循环并行小肠和盲肠切除+回肠造瘘术,术中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手术耗时1个多小时,切除坏死小肠,术后患者安全转入重症ICU,行抗休克、抗感染、输注冷沉淀、血浆等和营养支持治疗,2天后转到普通病房。为了让患者更好、更快恢复,医务处还建立了工作群,相关医护人员及时将患者情况在群内报备,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应对。
说起这台手术,陈军主任十分感慨,“当时病人的情况十分凶险,如果术前判断稍有偏差,缺乏手术时机把控、术中的迅速精准处理和术后的医疗团队的协作治疗,那就命悬一线了。”他坦言,这需要手术团队和保障团队具备高超的能力和精湛的技术、充足的信心和勇于担当。“病人选择了我们,就要尽力而为,只要病人和家属不放弃,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全力以赴为病人争取!”
这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体现了滨医烟台附院医护团队敢于担当、敢打必胜的素质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手术经验,更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在全力抢救患者中的具体体现。“类似的快速救治情况在滨医烟台附院时有发生。”医务处处长陈庆勇说,“病人才33岁,还有很漫长的人生,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而这次的抢救成功源于所有参与者的态度、勇气、责任和担当,源于深厚的业务、技术、实力和能力,更源于多学科间强大的团结、互助、协调和协作!”
为了做到救治的“快”,必须要有“三通”,即绿色通道的畅通、相关科室的联通和医联体上下配合的互通,陈庆勇介绍,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等产生的高效运转为救治提速,相关病人送到医院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救治。“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属三甲医院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多年来,滨医烟台附院始终将这一理念镌刻心头,在学科发展、医疗质量等方面多向发力,创新医院管理和服务模式,不断夯实医疗质量基础,诊疗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攀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专家提醒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起病急、病情险,夏秋季多发,儿童青少年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早期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急性阑尾炎,重症有多种并发症,且缺乏诊治指南致治疗困难,其病死率较高。若出现相关症状且一般治疗不缓解,应速去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