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身体不适时,自行服用感冒药或止痛药,甚至为了效果好就多加量;还有的人为了追求健康,经常服用各种保健品和营养品;还有听偏方自行服用各种中草药……烟台市奇山医院专家表示,这些看似健康的行为中,存在着的一种健康隐患——药物性肝损伤。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因素
一、药物相关因素
1.药物种类
据报道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至少1000种,我国目前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有:传统中药、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或免疫调节剂等。另外高亲脂性药物可能会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
2.药物剂量
对于固有型药物性肝损伤人群,肝损伤发生风险与剂量呈正相关,而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目前被认为与剂量无关。药物过量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之一,这种情况在门诊中比较常见。例如,成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超过4g/d可导致潜在致命急性肝损伤。过量使用中药,也可导致大量中药相关肝损伤。
3.药物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在联合使用时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另外要特别注意药物与酒精作用,服用药物尤其是西药不主张服药期间饮酒或接触含有酒精的液体。
二、患者相关风险因素
1.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遗传易感性可能与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2.非遗传因素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妊娠及伴随疾病等相关。尤其要注意伴随疾病的人群。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时间通常是用药开始后的数月内,潜伏期数天至数年不等,也可能发生于停药后。临床上往往根据服药时间出现肝炎症状(如黄疸、乏力、厌油)或者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怀疑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其他各种急、慢性肝病类似。急性起病的患者,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则可出现黄疸,如全身皮肤和/或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异性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目前仍是基于详细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学等的排他性策略。
药物性肝损伤与其他基础性肝病、多种病因叠加以及部分患者伴有适应现象相关联时,会增加鉴别诊断的难度,需结合患者的详细病史、生化、病原学、影像学等指标来加强判断,明确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肝脏生物化学检查如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变化来表征肝功能变化及肝损伤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超声、腹部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是常用检查手段。但不能用于诊断急性或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很难明确病因,缺乏特异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为药物性肝损伤诊断“金标准”,可以提示肝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但由于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征性组织学改变,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用药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4.因果关系评估
因果关系评估是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流程中的重要和必要的。但目前尚缺乏具有足够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的因果关系评估方法。
专家简介

刘祥忠,主任医师,肝病一科主任。滨州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兼职副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免疫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介入医师分会血管介入亚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省医学会脐带血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烟台市肝病学副主任委员,烟台市医师协会肿瘤微创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烟台市医学会肿瘤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烟台市医师协会理事,烟台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擅长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的诊断及治疗。完成科研课题3项,申请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