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个尿样而已,有什么难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然而,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检查结果“失真”。你是否也曾因为留取方法不当而白跑一趟医院?又是否曾对报告单上陌生的数值感到一头雾水?尿液检查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读懂它,就从掌握正确的“打开方式”开始。
标本留取:细节决定“准确性”
留尿看似简单,其实有不少讲究。做对了,结果才可靠。
尿常规:“新鲜中段尿”是关键
女性建议避开月经期,留尿前先清洁外阴。排尿时,先排掉前面一小段,用专用容器接取“中段尿”。尽快送检(最好1小时内),避免污染,结果更真实。
24小时尿蛋白:“完整收集”是核心
第一天早上7点排尿(不收集),之后直到第二天7点的所有尿液都要收集。包括第二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次排尿。容器请放在阴凉处,天热时可遵医嘱加防腐剂。收集完成后记录总尿量,取一小部分送检即可。只有完整收集24小时尿液,才能准确反映全天蛋白排出情况。
尿微量白蛋白:“时机”很重要
一般建议留取“晨尿”(早晨第一次尿),或按医生要求留取特定时段尿液。留取方法类似尿常规,注意清洁、及时送检。这项检查非常敏感,能捕捉到普通尿常规发现不了的微量蛋白。
临床意义:读懂身体的“健康提示”
这些数值是身体在发出信号,早读懂,早安心。
尿常规:基础筛查的“第一道岗”
可初步看出尿液酸碱度、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例如: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出现红细胞,要警惕结石或肾炎。它是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的初步工具。
24小时尿蛋白:肾脏工作的“直观报表”
正常人每天尿蛋白总量不超过150mg。如果超标,可能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受损,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这项检查能帮助医生评估肾脏损伤程度和治疗效果。
尿微量白蛋白:早期肾损伤的“灵敏警报”
在普通尿常规还正常时,它就可能已经升高。尤其对糖尿病、高血压人群来说,这是肾脏早期受损的重要信号。早发现、早干预,能有效延缓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