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年的主题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旨在进一步推进以“三减三健”为主题,以体重管理为突破口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近日,烟台市奇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王欣就“三减三健”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科普。
如何减少“盐”的摄入?
1.减少盐的添加:可以使用家庭控盐工具,比如限盐勺(如2克/勺)、限盐罐(按人定量);炒菜的时候避免重复加盐(如炒菜已放酱油,不再额外加盐);出锅的时候再放盐,用盐量既少,又不影响口感。可以尝试用醋、柠檬汁、花椒、葱姜蒜、辣椒等替代部分盐提味,或者选择低钠盐,但是需要注意低钠盐含钾量偏多,肾功能异常患者慎用。
2.调整饮食习惯:有些人喜欢喝菜汤,菜汤里的含盐量比较高,改一下这样的饮食习惯。如果外出就餐,要求少放盐、酱油,或单独盛放蘸料。
3.查看营养成分表:购买食品时注意选择钠含量≤120mg/100g的食品。
如何减少“油”的摄入?
1.优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比如橄榄油、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脂肪代谢,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2.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甚至超过饱和脂肪酸,常见于各类糕点、油炸食品、速溶咖啡伴侣以及多数预包装零食中。所以首先要学会查看营养成分表中“反式脂肪酸”一栏,优先选择标示为零的产品。阅读配料表,警惕“部分氢化植物油”“植脂末”“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字眼,这些都是反式脂肪酸的伪装名称。
除了加工食品外,不当的烹饪习惯也会无意中产生反式脂肪酸。许多人习惯等到油冒烟才下锅,殊不知此时油温往往已达200℃以上,正是反式脂肪酸生成的危险温度,因此必须避免高温油炸、煎、烤的烹饪方式,选择蒸、煮、炖的方式来烹饪。
如何减少“糖”的摄入?
1.避免高糖饮料:WHO建议普通成人每日游离糖(添加糖+天然糖浆/果汁)≤25克(约6茶匙),而1瓶500ml可乐大约含有53克糖,超过每日上限2倍,所以饮品选择要避开这种高糖饮料。可以选择白开水、无糖茶(如绿茶、乌龙茶)、柠檬水、气泡水(不加糖);奶茶、咖啡调整选择“不额外加糖”或“微糖”,减少珍珠/椰果(含糖浆),还可以用代糖(赤藓糖醇、甜菊糖)替代白砂糖,但也需适量。
2.选择低糖零食:避免蛋糕、饼干、冰淇淋、果脯等高糖零食,可选择原味坚果、无糖酸奶、黑巧克力(可可≥70%)、新鲜水果(低GI如草莓、蓝莓)等低糖食品。要学会看配料表,里面有白砂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蜂蜜、浓缩果汁均属于“游离糖”,红糖、椰子糖、蜂蜜等也属于添加糖,尽量选择“无糖”(≤0.5g糖/100g)或“低糖”(≤5g糖/100g)食品。
3.当心菜肴中的隐藏糖:除了明显含糖的菜品,如糖醋排骨、菠萝咕咾肉、拔丝地瓜、红糖糍粑等,还有一些咸味的菜品,比如红烧肉、卤肉饭、宫保鸡丁等也会加糖调味,所以尽量选择清蒸、白灼、凉拌(不淋酱)等烹调方式。自己在家做菜尽量少放糖,可以用天然甜味食材(红枣、苹果、肉桂)替代部分糖来调味。
专家简介:

王欣,内分泌科副主任,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与衰老分会委员、烟台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常年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擅长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血脂异常、痛风、垂体、肾上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