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出现了发烧、咳嗽、喘憋等症状。这背后的“元凶”之一,正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简称RSV)。它虽然名字听起来陌生,却是导致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最常见病毒。今天,烟台市奇山医院专家就带大家全面认识一下。
Q: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RSV是一种RNA病毒,因其能引起感染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合胞体”)而得名。它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易感:几乎所有儿童在2岁前都会至少感染一次RSV。
2.季节性强:在我国北方,RSV感染高发期通常是秋冬季至早春(10月至次年4月);南方地区可能流行时间更长。
3.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以及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手、门把手等,都是常见的传播途径。
Q:哪些孩子是高风险人群?
虽然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感染RSV,但以下儿童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1.早产儿(尤其是孕周小于35周的)。
2.低出生体重儿。
3.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慢性肺部疾病(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婴幼儿。
4.存在免疫缺陷的儿童。
5.6个月以下的婴儿(特别是3个月以内)。
对于大龄儿童和成人,RSV感染通常症状类似普通感冒,但可能传染给家中的婴幼儿。
Q:感染RSV后有哪些症状?
RSV感染后,通常有2-8天的潜伏期。症状因人而异,分为典型症状和危险信号。
1. 典型症状(类似感冒,但可能更重)。
上呼吸道症状: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喉咙痛、轻微咳嗽。
全身症状:发烧(体温可能较高)、烦躁不安、食欲下降。
2. 需要高度警惕的“下呼吸道感染”症状(表明病情可能加重)。
这是RSV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当病毒向下蔓延,可能引发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出现以下信号:
剧烈咳嗽:咳嗽声频繁、深。
喘息:呼吸时喉咙或肺部发出“嘶嘶”声或哨声。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明显加快,鼻子随着呼吸扇动(鼻翼煽动)。
“三凹征”:吸气时,锁骨上、胸骨上、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这是呼吸困难的重要标志。
口唇发紫:表明身体缺氧,是危急信号,需立即就医。
精神萎靡:孩子异常安静、嗜睡、反应迟钝。
Q:家长该如何应对?
1. 家庭护理(针对轻症):
保证休息与液体摄入:多休息,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喝水、喝奶,防止脱水。
缓解鼻塞:使用生理盐水喷鼻剂或滴鼻剂清洗鼻腔,尤其在喂奶和睡觉前。
退热处理:如果发烧导致孩子不适,可按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6个月以下婴儿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切忌使用阿司匹林。
增加空气湿度:使用加湿器可以缓解咳嗽和鼻塞。
密切观察(最重要的一点):密切观察孩子的呼吸频率和精神状态。
2. 何时必须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一条情况,请立即带孩子去医院:
呼吸急促、困难,出现“三凹征”。
口唇、脸色发紫或苍白。
精神萎靡、异常烦躁或嗜睡。
拒绝喝奶/喝水,出现脱水迹象(如小便量显著减少、哭时眼泪少)。
高烧持续不退。
小于3个月的婴儿发烧超过38℃。
重要提示:目前没有治疗RS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医院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性治疗,如吸氧、雾化、拍背吸痰、补液等,帮助孩子度过急性期。因此,预防和及时发现重症迹象至关重要。
Q:如何预防RSV感染?
1.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先洗手、换衣再接触孩子。
2.避免接触:在RSV高发季,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3.避免接触烟尘:二手烟会显著加重RSV感染的病情。
4.物品清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玩具、餐具和物体表面。
5.高危婴儿的被动免疫:对于符合条件的高危早产儿等,有一种名为“帕利珠单抗”的被动免疫制剂,需要在流行季每月注射一次以提供保护,具体需咨询医生。
专家简介:

张广超,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山东省公共卫生与消毒感控学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第一届肺部疾病与结核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亚健康防治协会知识产权分会委员,烟台市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10余年,擅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肺心病、肺真菌感染、病毒性肺炎、肺结核等疾病诊治,熟练开展呼吸内科介入操作,如内科胸腔镜、EBUS-TBNA、R-EBUS、支气管腔内冷冻、氩气、电凝、球囊扩张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