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游泳是不少人消暑必备的运动,与此同时,溺水事故也是屡见不鲜。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全球溺水报告》显示,溺水已上升为全球青少年事故死亡的第一大成因,全世界每年溺水死亡的青少年有37.2万人,中国每年有59000人溺水死亡,其中未成年人占95%以上。
孩子一旦发生溺水,自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家长或监护人无法及时发现,孩子很有可能在顷刻间面临死亡。一次次的溺水事故为大家敲醒警钟,家长应该重视孩子溺水事故,提高安全意识,并且掌握基本的急救措施。对此,家庭医生在线邀请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危急重症医学科主任尹海燕,为各位家长“补补课”。
6岁男童游泳课上溺亡为何孩子溺水时旁人不知?
夏季是学生溺水的高发期,每年有不少中小学生因为游泳、嬉水而溺亡。尤其是在农村或郊区的一些江河游泳,危险性更高。但这不代表在游泳池内就绝对安全。
7月18日,江苏一名六岁男童在参加游泳课的时候,不幸溺水昏迷,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调查监控显示,事发时孩子在水中挣扎了近10分钟,泳池内尚有其他人,岸上也有成人,但无人察觉到异样。家长发现时,孩子已经在泳池里漂起来了,且没有心跳和自助呼吸。
为什么孩子在眼前溺水却无人发现?尹海燕指出,成人出现溺水事故时往往会求救,而小孩子由于心智尚未成熟,遇到危险时不懂得呼喊求救,更多是自己拼命挣扎,旁人容易忽视。
对此,尹海燕强调,孩子不具备任何的防御能力,所以家长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监管看护尤为关键,应时刻留意孩子在泳池里的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救助。此外,可教育孩子在出现溺水或呛水时,要懂得拍打水面,大声呼救救援。
溺水4分钟可出现缺氧短时间内可致命
短短的十分钟,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为何溺水在短时间内会导致死亡?尹海燕道出其中缘由,溺水主要是由于人的头面部沉浸在水里一段时间无法进行呼吸,从而导致体内缺氧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人体正常任何组织器官对缺氧都有耐受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细胞可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其中最短耐受力的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大概4-6分钟的缺氧就可以对神经细胞造成严重损害,影响神志和器官功能。其他组织器官可能对缺氧的耐候受久一些,但如果所有组织器官都在持续缺氧的状况下,可直接导致死亡。”
即使在溺水后得到抢救,部分人也可能会因为抢救不及时而留下后遗症,如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呈持续昏睡或昏迷状态。所以要及时发现溺水者并施以正确的急救措施。
出现溺水时应该如何急救?
从医学角度来说,溺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患者在水里无法呼吸空气,出现气道痉挛而窒息,这种情况在把病人救起后,立即心肺复苏的同时尽快开放将患者的气道,改善通气。
二是患者在水里挣扎时,吸入大量的水进入肺里,从而导致溺水。吸入的是淡水还是海水对患者的影响也略有区别,但是现场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是首要措施。
尹海燕指出,溺水情况错综复杂,因此抢救时首先要保证体内氧恢复供应,其次要及时纠正缺氧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使体内内环境稳定。
“供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肺复苏,通过按压心脏,把血液挤压到动脉形成血液流动即产生血压,使组织器官得到灌注,血液里的氧气通过血流输送给组织器官,达到供氧目的。另外,心肺复苏时可以让气道开放吸入氧气,氧气经过肺部交换再进入到血液当中,血液又可以通过心脏泵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形成有效的供氧循环。”
除了必要的心肺复苏,发现有溺水者时还应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明确告知案发地点。由于心肺复苏消耗体力较大,一般需要旁人交替为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否则姿势力度不到位,会降低抢救效果。
如何预防孩子溺水?家长要做到这些
预防远重于治疗,为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家长应该提高防溺水意识:
1.不要让小孩子私自下水游泳,尤其是一些无安全措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即使在室内正规的游泳场所,家长也要时刻看护孩子。
2.下水前应该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现象,在水中不应该嬉戏打闹,防止呛水窒息。过饥或过饱的情况下都不适合游泳。
3.如果发现孩子在水中眼神呆滞或安静无声,需引起警惕。
4.未成年人如果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及时呼救,报警救助,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品抛给溺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