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3月4日讯(记者 栾雪)《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听力障碍是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054万,其中0-6岁儿童超过80万人,且每年新生3万聋儿。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采取必要的康复手段外、积极开展预防,对防止耳聋发生、控制耳聋数量有积极意义。自2000年确立全国爱耳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
3月2日,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合胶东在线网站开展公益直播课,让公众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做耳聋基因筛查提前发现致病基因,尽早发现耳聋、尽早干预和康复治疗。
新生儿听力筛查不容忽视
“筛查”通常是指新生儿听力筛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孙岩主任强调,宝宝出生后72小时左右,应接受听力筛查(初筛)。初筛未通过应在42天左右复筛,复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应转诊至大医院耳鼻咽喉科听力诊断中心确诊。出生时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如黄疸、缺氧等)、初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直接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确诊。若宝宝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说明当前听觉功能正常,但不能排除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此,0~6岁的宝宝每年均应该接受儿童保健机构的听力筛查。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广泛开展,聋儿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基本可以做到百分百筛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杜绝十聋九哑的传统现象。
对于聋儿来说,第一时间诊断,并及时进行准确合适的听力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听力损失对其生活、学习,以及就业、社交等影响。对其长大以后顺利进入正常社交,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听力筛查包含的不仅仅是新生儿,还有儿童,青中年以及老年朋友。包括儿童的入学检查,青中年的入职检查以及一些健康体检,老年人的定期身体检查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发现听力损失,并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听力干预。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听力损失对个人,对家庭,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引起耳聋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孙岩表示,新生儿听力筛查联合基因筛查,有聋病家族史,尤其是0-3岁的婴幼儿、孕妇,有氨基糖甙类药物用药需求的,以及家族成员确诊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这四类人群可通过做耳聋基因筛查提前发现致病基因,尽早发现耳聋、尽早干预和康复治疗。
电子耳蜗打开听与说的“大门”
孙岩表示,对于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如果确诊为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没有任何畸形的情况下,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和积极言语康复训练后,这部分孩子都有望打开听与说的“大门”,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孙岩提醒,千万要注意人工耳蜗植入的时机问题,听障康复非常强调“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人工耳蜗植入术最佳年龄是1-3岁,因为这个时期是言语中枢发育最活跃的黄金期。特别是对于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对助听器无效,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年龄越小言语康复的效果越佳。”孙岩解释。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耳聋发生?
孙岩主任建议:避免接触噪声:勿长时间待在高强度噪声的环境中;减少耳机使用时长:尽量不要在吵闹的场所使用耳机;遵循60-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避免物理性伤害:如掏耳屎、耳内进水、外伤等引发耳部疾病;防止药物性耳聋:避免服用耳毒性药物;预防保健: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减少吸烟饮酒,饮食简朴清淡。日常可行“鼓膜按摩”或“鸣天鼓”;出现听力下降时一定及时就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不少耳病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切忌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