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虫子,大问题…….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来源:胶东在线  2022-07-28 16:40:25
A+A- |举报纠错

  “大夫,我感觉我浑身都疼……”

  这是王大娘就诊过程中反复重复的一句话。

  王大娘是开发区西部一位朴实的农民,即使天气炎热,勤劳的她也没有停止劳作,上山、下地,平时该干的一样也没少干。然而就在几天前的一个夜晚,王大娘突然发起了高烧。“大热天的,咋能发烧嘞?”疑惑不解的王大娘认为自己是感冒了,也没多想,寻思着在家休息几天就能恢复。然而两天过去了,王大娘的体温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每次温度退下去不久就会再次反弹,最高时达到39℃,并且在发热的第二天开始腹泻、上腹疼痛,感觉有痰却咳不出来。第三天傍晚,在孩子的劝说下,王大娘来到烟台业达医院就诊。

  了解了王大娘的症状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烟台业达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为王大娘进行了血常规+CRP、淀粉酶、肺部CT等检查。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发热就诊,但是急促的电话铃声让大家都意识到并不简单。

  “你好,生化室,王XX的血常规报告危急值,白细胞明显远低于最低正常值!"再仔细一看检测结果,除了白细胞,还有一项异常不得不引起医生注意,那就是血小板,同样低于正常最低值。

  “王大娘,您最近有没有被什么咬过啊,或者有没有去过山上啊?”面对医生的询问,王大娘仔细回忆了一下回答:“有的有的,前不久刚去过山上。”

  听到王大娘的回答,医生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诊断方向,于是为王大娘进行了布尼亚病毒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王大娘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而转入市传染病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科普时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常发生于5-10月,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病死率在5%至30%之间,并可引起人-人传播,目前正是此病的高发期。

  新布尼亚病毒的寄生宿主较多,并且可以感染家畜和家禽,野猪、黑线姬鼠等野生动物及牛、羊、鸡等家畜乃至猫、狗等宠物都曾发现过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可成为传染源。而传播途径,则主要是蜱虫叮咬(节肢动物叮咬)。蜱虫是新布尼亚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虫叮咬感染动物后再叮咬人,便会导致人感染。除此之外,人感染后会出现人-人的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相对于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更为重要。在高发季节应当尽量避免在蜱虫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不要强行拽出,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在墙面、地面发现蜱虫,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初审:栾雪
复审:尹伟华
终审:杨淑华
相关新闻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